振華石油公司就是這巨大變化中的一份子。該公司總經理助理吳凡還記得,貿易外匯管理製度改革前,企業到銀行辦理一筆進出口貿易外匯業務,要向銀行提供貿易合同、發票、物流單據、報關單據等一係列材料,銀行接到材料後要進行全麵審核,再辦理核銷、貿易信貸登記等一係列手續,流程很長很繁瑣。
“企業經常需要反複向銀行補充資料,偶爾還要碰到海關、外匯係統網絡故障,做一筆貨物貿易項下外匯業務牽扯了企業很大精力。”吳凡說。曾經的貿易外匯管理製度開始跟不上新形勢下的管理需求,對外貿易形式、結算方式的複雜多樣也要求製度改革。
據外匯局相關人士介紹,2012年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取消外匯核銷、出口收匯聯網核查和貿易信貸事前登記,用總量核查和分類管理取代過去對年均4500萬筆的進出口收付匯逐筆核銷,行政許可項目從改革前的4大項19小項減至2大項4小項,精簡幅度達到80%。
同時,2013年服務貿易購付匯管理實現零審批,所有服務貿易購付匯均可在金融機構直接辦理,單筆等值5萬美元以下的服務貿易收付匯業務無需審核單證。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張海濤列出了貿易用匯便利化帶來的三大好處。
一是企業外匯使用效率提高。服務貿易項下的外匯資金,可按規定的條件、期限等調回境內或存放境外,企業部分資金留存境外,可根據境外承包工程項目資金需求進行調劑。既保證了資金的快速流轉,又保障了資金使用安全。
二是企業外匯支付流程更便捷。減少了付款審批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對外勞務合作或對外承包工程項下外匯支付,提供合同協議和勞務預算表等資料即可在銀行直接辦理;對境外代表處經費支付,提供經費預算表即可在銀行辦理等。
三是企業外匯收入核銷更為合理。貿易外匯管理方式由單筆申報核銷改為非現場總量核查,企業在辦理出口報關時不用再提交核銷單,相應在辦理出口退稅時也不再需要逐一核對每筆核銷單,出口退稅辦理更加順暢。
外匯局還出手大規模清理法規文件,為市場主體提供簡潔透明的市場規則。
上述外匯局人士表示,改革過程中,經常項目外匯管理以削減行政審批、轉變管理方式為契機,加快總局和分局、各個條線管理法規的清理和整合。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製度改革分別廢止了123件和52件法規,合計175件。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後,企業單筆平均收、付匯時間分別縮短70%和85%,投入的人力資源減少了三分之一,每年可為企業節省大量的人工、交通費用支出。
服務貿易外匯改革後,絕大部分服務貿易收、付匯業務企業可不提交審核單證,銀行業務辦理時間由原先20分鍾以上縮短為5分鍾;按2013年全部企業業務量推算,銀行業務辦理時間可縮短100萬個小時。
改革還應向何處發力?張海濤說,希望允許企業設立區域性銀行總賬戶或國別銀行總賬戶,各項目在總賬戶下設立子賬戶,實現本區域內或本國內的資金調劑。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貨幣互換風險,也便於各個企業間貨幣互換業務的順利推進。
吳凡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建議開發沿線國家貨幣的相關交易,比如基本貨幣兌換,匯率保值產品,引入做市商,增加流動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