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石油管道業務極富成效的一年。中油管道公司高效推進項目建設,持續優化管網運行,以成網運行、集中調控和區域化管理為特點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為集團公司油氣兩條產業鏈穩健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原油、天然氣輸量達到曆史最好水平。
2018年,管道業務的生產經營成果有哪些?今年管道業務的重點工作是什麽?本期《天然氣與管道》版結合中國石油2018年度管道業務年會傳遞的信息和相關企業案例,探索2019年管道業務發展路徑,敬請關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生產天然氣161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5%;進口天然氣9039萬噸,同比增長31.9%。據運行快報統計,2018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80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1%。
今年1月份,我國天然氣產量15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7%;天然氣進口量13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9.3%;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8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1%。無論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一方麵,花季传媒V3.011黄從中看到了我國天然氣業務蓬勃發展勢頭;另一方麵,這也給我國天然氣管道事業大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作為股份公司控股子公司和管道資產管理、運營及投融資平台,中油管道公司搶抓難得曆史機遇,積極應對困難與挑戰,以追求高質量發展為根本,全力推進管道業務發展“換擋提速”,助推我國天然氣事業加快發展。
搶抓發展窗口期
當前,國家大力倡導使用清潔能源,在新能源方興未艾之際,天然氣在推進清潔發展、綠色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天然氣迎來加快發展的重要時間窗口機遇期。集團公司黨組對天然氣與管道業務發展非常關心和支持,積極配合國家部委統籌推進天然氣產供儲銷體係建設,所有這些都為管道業務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我國《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看,到2025年我國天然氣管網裏程要達到16.3萬公裏,從2015年算起,年均增速要達到9.8%。在迎來管道業務大發展良好機遇的同時,麵臨的挑戰也不可謂不大。
麵對重要時間窗口機遇期,中油管道公司加快推進重大管道工程建設。2018年,中俄東線中段、密雲—馬坊聯絡線等項目獲得核準,閩粵支幹線開工建設,中俄東線北段建設全麵提速,互聯互通工程如期建成投產,西氣東輸三線西段、陝京四線、中靖聯絡線等項目完成竣工驗收,這些工程在今年為市場提供平穩供應等方麵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今年中油管道公司將承擔更為繁重的管道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和互聯互通工程建設任務,中俄東線北段年內建成,中段和南段陸續開工建設,西氣東輸三線中段開工前核準複核、西氣東輸四線核準等工作都在加緊實施中。
“雙管齊下”增輸擴能
針對“存量”部分的在役天然氣管道,中油管道公司及成員企業通過組織開展壓氣站增壓擴能和推進管線互聯互通建設,破解管輸瓶頸,有效提升管網優勢。
2018年以來,中油管道公司通過建立互聯互通工程與天然氣管網運銷平衡分析工作機製,充分利用部際協調機製,及時解決合規手續辦理、長周期設備製造、外電施工等製約工程建設的難點問題,2018年互聯互通工程全部按期完成,其中盤錦、蓋州、托克托和中衛4座壓氣站10套機組實現了當年立項、當年投用。
從效果上看,去冬今春供暖期,在集團公司日消費量最高峰值突破7億立方米情況下,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確保天然氣管網輸送處於平穩受控狀態。
麵對下一個取暖期日消費峰值有望衝高8億立方米情況下,在繼續加大互聯互通工程建設的同時,也需要管道“增量”部分的有力支撐。2018年以來,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工程加速推進,我國東北方向第一條天然氣進口通道預計年末打通黑河—長嶺段,建成投運後,將根據國內市場開發和中段、南段建設等情況,逐年增加購氣量,直至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的購氣量,以滿足國內旺盛的市場需求。
此外,隨著中國石油對國內主力氣田勘探開發力度加大,國內天然氣產量將持續攀升,需要超前做好資源外輸通道建設準備工作,確保氣田資源的外輸暢通。隻有未雨綢繆、精心籌劃,充分發揮管道“存量”和“增量”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破解輸送瓶頸,信心十足地迎接天然氣業務發展黃金期的到來。
科技助推高質量發展
推進管道事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重要支撐。2018年以來,中油管道公司加快推進智能管道與智慧管網建設,從規劃走向現實。中俄東線從一出生就自帶“智能基因”——“全數字化移交、全智能化運營、全業務覆蓋、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全數字化移交上,中俄東線在設計上采用線路、站場和建築三種數字化設計平台,滿足多專業協同設計和數字化移交的要求。在采購上,實現物資產品的唯一標識;同時物資產品采辦文件、供應商清單等數據全部上傳至PCM係統,實現可追溯。在施工上,搭建智能工地,實現施工過程管控和施工數據移交智能化;同時積極推進焊接全自動化、防腐全機械化、AUT檢測,實現對人員、機具等資源的優化使用。
在全智能化運營上,實現了管道核心控製係統軟硬件國產化,已在蓋州、盤錦壓氣站應用;加強站控係統研究,在蓋州壓氣站實現了遠程一鍵啟停機、一鍵啟停站,無需現場人工幹預,為中俄東線將來實現無人站管理奠定堅實基礎。
在全業務覆蓋上,以中俄東線為試點,從智能化采購到智能化施工,從智能化調度與監控到智能化維護維修,從智能化管道保護到智能化生產經營係統,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智能化技術支持體係。
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上,中俄東線站內外施工作業及站場實現了可視化、智能化管理。激光可燃氣體檢測儀現已在在役天然氣站場安裝使用,檢測精度達到預警級別的PPM級。研製新一代光纖監測預警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運營期第三方施工預警、天然氣泄漏監測和站場安防重點安全問題提供了一體化解決方案。
企業案例
北京油氣調控中心加快推進管道智能調控
目前,調控業務正處在從全麵遠控向智能調控推進的起步階段。北京油氣調控中心將持續推進智能調控,加快智能化管道和智慧管網建設進程,推進管道業務高質量發展。
2018年,調控中心全麵遠控工作成果豐碩。全年遠控操作輸氣場站總數達367座,遠控率突破90%。分輸用戶工藝及遠控功能改造項目進展順利,中心59座場站經過改造實現遠控分輸。配合實施遠控功能提升項目,完成西氣東輸管道81座場站控製邏輯優化。配合互聯互通工程實施,盤錦、蓋州兩座壓氣站實現中心遠控。提前介入中俄東線建設,把智能化理念體現到管道設計之中,保證了新建管道符合智能調控功能要求。
今年,調控中心將繼續推進全麵遠控。持續推動輸氣場站遠控改造,確保實際遠控率穩定在90%以上。在全麵完成西氣東輸管道120座場站控製邏輯優化基礎上,推動其他地區管道公司完成30座以上場站控製邏輯優化。
此外,調控中心還將繼續推進智能調控建設。中心將抓好PCS軟件中控係統和站控係統建設,推動天然氣標準化控製邏輯、日指定自動分輸和壓氣站一鍵啟停功能在中俄東線全麵應用。選擇機組外圍輔助係統未納入機組自控係統的在役壓氣站進行改造試驗,率先在中衛站實現站控和中控一鍵啟停機組、一鍵啟停全站功能。以西部成品油管道為試點,加快實現一鍵啟停全站、一站啟停全線功能。提高輸油氣管道智能化水平。深化在線仿真係統應用,加快實現天然氣組分跟蹤、氣源跟蹤及智能預測功能。未來,還將建設調控業務係統虛擬化雲平台,分析天然氣管道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前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智能化水平。(北京油氣調控中心副主任董鵬)
西部管道分公司2018年同比增輸101億方
近年來,西部管道公司按照“簡化、優化、整合、配套”原則,在管網運行、風險管控中運用“加簡乘除”管理手段,推進所轄管道安全平穩高效運行。2018年輸送天然氣774億立方米,同比增輸101億立方米,刷新了曆史紀錄。
運行“簡”,天然氣輸送能力顯著增強。科學優化開站開機組合,增加輪南—吐魯番天然氣管道轉供量,實現了西氣東輸、澀寧蘭雙線低能耗聯合安全運行。與此同時,開展天然氣幹線大排量測試,推進霍爾果斯等8個站場分輸口雙氣源供氣改造,天然氣保供能力進一步增強。
壽命“加”,壓縮機組運行時間創新高。公司按照“同壽命設計+同壽命更新+同壽命維護”的標準,加強關鍵核心設備管理,重點針對壓縮機組係統提升工作製定3年目標,提升機組本質安全水平。2018年完成17台壓縮機組大中修和151台機組健康體檢。
技術“乘”,區域化運維更加高效。公司積極推進集中調控、集中監視、集中維修管理,精簡基層調度值班430人,30座“無人站”安全運行,烏魯木齊等8個分輸口實現自動分輸,油氣計量實現計量智能化管理和在線交接。
隱患“除”,本質安全基礎不斷夯實。公司以“三查四定”“光管行動”及內漏閥門治理等硬措施,消除各級各類不可接受的安全隱患。據統計,全年安全完成動火作業1487次,提前完成64萬道環焊縫排查任務,為冬季保供夯實了基礎,HSE體係量化審核鞏固A2級。
今後,西部管道將持續深化管線聯合運行與聯通改造,全麵實現集中監視,推廣應用油氣管道可靠運行等技術,提升運營水平。(西部管道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安全總監張平)
管道分公司打造管道建設“創新名片”
中俄東線作為我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是中國石油管道建設的一張“創新名片”。極端嚴寒下的1422毫米超大口徑、X80高鋼級管材、12兆帕高壓力等級、380億立方米年輸量的組合在世界管道天然氣建設史上是首次。
經過公司上下精心組織、通力配合,中俄東線北段6座站場工程已全麵開工建設,線路焊接已完成798公裏,AUT檢測一次合格率95.42%,線路主體焊接基本完成,超額完成了年初製定的線路焊接500公裏的目標。
公司結合中俄東線項目特點,采用了“IPMT+監理+E+P+C”的全新項目管理模式,IPMT的加入很好地解決了業主現場管理人員短缺、現場施工監理履職不到位等問題;為了確保中俄東線無損檢測質量,在傳統第三方檢測的基礎上構建了第四方百分百複評、無損檢測單位間百分百互評、施工監理、第五方及國外第六方各20%抽檢的無損檢測管理模式;“大黨建”工作格局的構建使得中俄東線(北段)全線近20家參建單位的2600餘名員工,共舉中石油一麵大旗,團結協作,有效推動了工程建設。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是中國石油“智能管道”建設的試點工程。以“全數字化移交、全智能化運營、全生命周期管理”為目標,智能管道的建設需要一個過程,在建設期間、在運行期間逐步完成。“全數字化移交”的工作就是在工程建設期間完成的,依托PCM係統搭建“智能工地”,借助於項目管理助手和電子標簽等載體,實時采集焊接、防腐、檢測全過程的數據,確保關鍵數據真實性和可追溯性,同時可以遠程分析質量偏差,實現對焊口質量的遠程評判。智能管道建成後,可以實現管道數據由零散分布向統一共享、風險管控模式由被動向主動、運行管理由人為主導向係統智能、資源調配由局部優化向整體優化、管道信息係統由孤立分散向融合互聯的“五大轉變”。(管道分公司副總經理張欣佳)
西氣東輸管道分公司“IPMT+EPC+監理”模式助力互聯互通
2018年,西氣東輸管道公司承擔了集團公司近三分之一的互聯互通重點工程項目,鹽池站、醴陵站、長沙支線等8項互聯互通工程如期投產,中衛站、廣州站更是創造了新增壓縮機半年建成投產的新紀錄。
本文由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轉載發布;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主要研發製造花季传媒APP下载免费,一體化雨水提升泵站,一體化汙水提升泵站,地埋式花季传媒APP下载免费等;歡迎訪問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西氣東輸公司注重統籌協調,工程建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公司主動應對“建管一體”新要求,實行項目經理負責製,推行“IPMT+EPC+監理”模式,明確各單位工作分工和職責界麵,充分發揮工程項目部管理優勢、地區管理處屬地優勢和第三方技術優勢。
去年一年,西氣東輸生產管控不斷優化,質量安全有效受控。公司開展承包商施工作業前能力評估;定期安全質量大檢查和不定期飛檢,加強施工過程監管,督促承包商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強化焊接質量管控,保證焊縫質量,為管道投產後的安全平穩運行打下了堅實基礎。一年來的工程建設實踐證明,這些機製、模式、措施是有效的、實用的,將以製度形式加以固化。
2019年,西氣東輸承擔的中俄東線南段工程、深圳LNG外輸管道工程、福州聯絡線工程等14項重點工程及互聯互通工程項目將開工。閩粵支幹線工程、定合複線工程、廣州站互聯互通適應性改造工程等“5站2線”互聯互通工程將在年底前完工。麵對依舊繁重的工程建設任務,西氣東輸工程建設業務發展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從原本“量的擴張”轉向重點關注“質的提升”,這為西氣東輸帶來了新考驗和新要求。
為加快實現天然氣管道“全國一張網”,深入落實公司互聯互通工程按時保質投產,公司組織開展“建功互聯互通、決勝民生工程”勞動競賽活動。分別以“三站”和“四線”設立兩個評比單元,激發廣大參建員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把互聯互通工程建設成為民生工程、戰略工程、優質工程、綠色工程和陽光工程。(西氣東輸管道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