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工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工業生產設備和係統聯網,製造環境走向開放、跨域、互聯,工業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6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出席2019年中國工業信息安全大會並發表講話。此次會議,聚焦工業信息安全發展趨勢、工業互聯網安全、應急響應、工業信息安全檢測評估、數據安全等關鍵議題,吸引了來自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和代表1000餘人。本文由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轉載發布;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主要研發製造花季传媒APP下载免费,花季传媒下载安装,無負壓供水設備,花季传媒网站入口,切割式排汙泵, 排汙泵,消防泵,化工泵等;歡迎訪問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政策框架基本完成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副局長楊宇燕認為,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存在的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麵:一是安全監管製度體係不健全。從監管層麵來看,工業互聯網涉及製造業、電力等眾多行業,包括設備安全、控製安全、網絡安全、平台安全、數據安全等。在這種融合的狀態下,安全管理協調等諸多層麵的監管職能分散於多個行業主管部門,目前這些主管部門之間缺乏責任界定。在生產層麵上,工業互聯網涉及了工業設計、製造全產業鏈各個環節,主體眾多。這些主體在工業互聯網安全中的責任界定,目前也是相對模糊的。造成了監督這些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時,也缺乏相應的標準和要求。二是企業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對工業互聯網安全缺乏認識。三是市場驅動能力不足。企業在安全投入方麵的意願比較薄弱,整個工業互聯網安全市場規模不大。四是安全技術能力不足。我國工業互聯網安全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因此在傳統工業領域,應對新型攻擊的安全能力不足。五是缺乏人才。
據記者了解,針對工業互聯網發展安全問題,相關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我國工業信息安全政策框架已經基本完成。在頂層設計方麵,《網絡安全法》已經實施兩年,今年5月,國務院下達 《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中就涉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相關內容,同月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製度2.0國家標準”發布,網絡安全製度不斷完善。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日前發布的 《關於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工業互聯網保障體係初步建立,2025年製度機製健全完善、技術手段能力顯著提升,安全產業形成規模。
王新哲係統概括了當前工業互聯網安全的新形勢、新特點,並提出了下一步工業信息安全工作的思路。他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將從五個方麵著手,全力保障工業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一是完善製度規範。推動出台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完善工業互聯網安全管理製度機製,著力構建起企業負主體責任、政府監管的安全管理體係。加快重點領域的標準研製,完善工業互聯網安全標準體係。二是突破關鍵技術。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補齊技術短板,強化安全技術手段建設。組織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開展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研發、測試評估等工作。三是構建安防體係。加快建成覆蓋國家、地方、企業三級安全技術防控體係,築牢設備安全、控製安全、網絡安全、平台安全、數據安全五大安全防線,構建強有力的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體係。推動企業增強安全意識,落實主體責任,提高防護能力。四是強化支撐保障。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支持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努力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齊頭並進的安全產業發展格局。創新工業互聯網安全人才培養機製,加快培育一批複合型領軍人才和骨幹人才。五是深化國際合作。充分發揮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聯盟的作用,積極拓展與國際組織、標準機構和跨國企業之間的多層次合作,共同構建全球協同、兼收並蓄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生態,共同打造全麵、深入、多元的工業互聯網開放發展格局。
產品和服務能力亟待強化
麵對工業互聯網涉及的各個層麵、環節可能麵臨的安全風險,中國工程院院士、工業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聯盟專家谘詢委員會主任鄔賀銓表示,未來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助力提升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能力。
“工業互聯網已成為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受到網絡攻擊,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並可能帶來環境災難和人員傷亡。”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認為, “許多工業互聯網終端設備結構簡單、低功耗、低成本,設計規劃往往很少甚至根本沒有考慮安全預算。”尹浩表示,我國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形勢嚴峻,工業控製係統和平台的安全隱患日趨突出,工業網絡安全產品和服務保障能力亟待強化。
“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的重點是工業應用安全、網絡安全、工業數據安全以及工業智能產品的安全。構建完備可靠的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係,需要著眼工業互聯網未來發展和要求,加快5G、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應用,來推動工業互聯網安全健康發展。” 尹浩提出。
國家電網公司大數據中心副主任陳春霖則強調,要打造統一的密碼基礎設施,大力加快芯片的替代計劃,強化通信建設,推進數據安全,推進自己專用協議,培養產業人才,增強態勢感知,建立網絡安全仿真環境,進一步增強防護能力、保護能力、感知能力、對抗處置能力。